引起雞腹瀉的原因較多,根據腹瀉的表現形式,大致可分為應激型腹瀉、營養性腹瀉和病原性腹瀉。在雞病中,由腹瀉造成的損失相當巨大,雞出現腹瀉后,導致生長性能下降、死亡率升高、產蛋率下降、產蛋期縮短等問題,嚴重影響養殖效益。
為了能夠進一步降低雞腹瀉的發生概率,需要明確當下養殖過程中雞腹瀉的發生原因,以實際情況為基礎,制定針對性的防控措施,以此來降低腹瀉的發生,保障養殖效益,促進養雞業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此,本文對雞腹瀉的原因及防控措施作一簡要介紹。
雞在受到應激時很容易引起腹瀉。應激因素有很多,包括溫度驟變(劇烈升高或降低)、飼料更換、接種疫苗、養殖場所改變等等,這些應激因素的發生,會造成雞的內分泌異常,消化功能下降而發生腹瀉。如氣溫太高導致雞體內消耗水分增多,促使飲水量不斷增加,抑制雞消化功能,引起消化不良和發生腹瀉。控制雞舍溫度、濕度是預防此類腹瀉的重要舉措。如果舍內高溫多濕,各種微生物也會大量繁殖從而引起雞發生腹瀉。同時,雞腸道內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在一般條件下,這類微生物是保持平衡的,一旦受到外界應激,容易導致菌群失調造成腹瀉。對于此類腹瀉,一方面改善環境,加強飼養管理,同時使用一些益生菌、維生素等功能性添加劑產品對防控腹瀉具有明顯的效果。
此類腹瀉主要是由于飼料或水中的一些致病因子或者營養不平衡所導致的,例如飼料中礦物質、粗纖維含量過高,或其他難以消化的成分,如肉骨粉、糠等物質的大量使用,以及飼料中低質酸敗的油脂等都會引起雞腹瀉。同時,飼料中的霉菌毒素也是造成雞腹瀉的一個重要因素,雞采食含有霉菌毒素的飼料,刺激腸道壁細胞,使其分泌增強,吸收功能下降,大量體液積聚腸腔引起雞腹瀉。高溫季節雞飲水量大,水質不良,如水中硫酸鹽含量過高,水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等均可引起腹瀉。而長期大劑量使用抗生素也會因腸道內的正常菌群被破壞而造成雞腹瀉。對于此類腹瀉,應加強飼養管理,把控源頭,防止霉變原料混入飼料,保證飼料品質和水質,合理用藥,維護腸道菌群平衡。
引起雞腹瀉的細菌有巴氏桿菌、雞白痢沙門氏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大腸桿菌、李氏桿菌和產氣莢膜梭菌等,這些細菌可引起雞消化道代謝紊亂,導致雞消化不良。病雞的主要癥狀是排黃色、白色、灰白色、淡綠或黃綠色稀糞便,沾污肛門周圍的絨毛,腹瀉多發生在育雛雞時期,病死率高。
導致病毒性腹瀉的病原有雞新城疫病毒、呼腸孤病毒、馬立克病毒和雞腺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多見階段性拉稀,腹瀉持續時間較長,抗生素治療無效,糞便表現為墨綠色,有腥臭味,多與壞死性腸炎混感。病雞的癥狀一般為消瘦、減食、下痢和羽毛粗亂,已免疫的雞群很少發病或發病緩慢,病死率不高。
造成腹瀉的寄生蟲主要有蛔蟲、異刺線蟲、絳蟲和球蟲等。患寄生蟲病的雞嚴重感染時表現食欲不振、停食、貧血、消瘦和下痢。成年母雞產蛋量下降,甚至停產。雛雞生長發育不良,逐漸衰弱并引起死亡。特別是球蟲病對雞危害最大,病雞常拉含有血液的稀便或血糞,冠蒼白,打瞌睡,雛雞病死率超過 50%,嚴重的可達 100%。
雞真菌性腹瀉一般是由念珠菌、煙曲霉菌、黃曲霉菌等引起。念珠菌病可見口腔和舌有潰瘍、壞死、嗉囊內有灰白色圓形隆起的潰瘍。曲霉菌病則見呼吸困難、喘氣、呼吸次數增加、食欲減退、渴欲增加、迅速消瘦、體溫升高、后期下痢,若食管黏膜有病變時則表現吞咽困難,死亡率可達50%以上。
表1 雞病原性腹瀉類型及防控措施
綜上所述,引起雞腹瀉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在生產中一定要查找病因、對癥治療,基于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防控。從提高養殖場管理水平、加強生物安全體系建設、改善養殖環境、加強免疫管理、合理使用藥物、科學設計飼料配方、做好營養保健方案等方面入手,降低腹瀉發病率,進而提升養殖場自身的經濟收益,推動養雞業可持續發展。